见信好,
前阵子有朋友问人为什么要保持乐观,乐观真的不是一种盲目吗?我想了一堆理由,但反复推敲之后觉得只有两个站得住脚:
第一,你的乐观不仅作用于你,也作用于别人。就算保持乐观对你没有意义,只要你还在乎身边的人,那么乐观也是对他们的鼓励。这就好比是,人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存在不那么重要,但如果你真的离世,其实也会在许多人心中留下巨大的悲伤一样。
第二,人在不断成长和发展,而人很容易低估自己未来的变化。所以保持乐观,其实是对自己未来的成长有合理的预期。如果你觉得10年前的自己非常幼稚,那么只有保持乐观你才能够大约想象10年后的你会比现在好多少。如果悲观,你会认为自己不会有什么成长,但这个信念几乎一定会被事实推翻。
希望这样两个思考可以帮助你保持乐观。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在乐观与悲观之间做个抉择。我不是说悲观是错的,但的确相信乐观是更长远的视角。
【「抑郁症」是个坏名字,就像把「骨折」命名为「赖床症」一样残忍——文章,中文,凉意推荐】
凉意:如题,觉得是个很好的科普角度。还有另一篇讲抑郁过度“医疗化”的,相当于左右各打一灯去尝试说明困境。
文章1,抑郁症是个坏名字:https://mp.weixin.qq.com/s/psw6S40ynzcY4nEvPk3Hew
文章2,抑郁症的过度医疗化:https://mp.weixin.qq.com/s/Wr2STSdKZW0oCIVsf-qgxQ
Steve:最终的答案可能还是在生理与心理之间的,说到底就是抑郁很复杂,100个人抑郁成因可能各不相同。身体炎症有可能引起抑郁,脑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引起抑郁,人际关系创伤也有可能引起抑郁。我们只能尽量细致地去了解所有相关因素,然后在面对每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时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to Alleviate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论文,英文,卢美妏推荐】
卢美妏:这边分享一篇跟抑郁症有关的研究,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体能活动有助于减轻儿童与青少年的抑郁情况。这边分享一篇跟抑郁症有关的研究,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体能活动有助于减轻儿童与青少年的抑郁情况。研究采用的是一周三次的体能活动频率,尤其在13岁以上,也就是大家最头疼的青少年时期,此时出现的抑郁症状,通过体能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减缓。虽然关于运动的频率还有持续的时间产生的不同影响还不太清楚,但这个研究提供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当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或者是家里有抑郁的儿童或青少年,赶紧动起来吧!
【Cross-cohort change in parent-reported emotional problem trajectories acros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the UK——论文,英文,卢美妏推荐】
卢美妏:分享一篇最近的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针对过去30年约2万青少年的研究,当代青少年情绪问题(包含焦虑和抑郁)比过去更严重,尤其最近11年都的青少年情绪问题都属于相对严重的情况,且青少年女性的情绪困扰更为明显。尤其5岁前和11岁之后,情绪困扰与过去显著增加,系统或家庭支持需能跟随时代变化,提供更贴近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服务。
额外补充,我自己的经验是,由于社群媒体还有科技普及,儿童及青少年比过去更早接触到互联网,过往我们的生活圈很小,就是幼儿园或小学同学,最多加上兴趣班同学、家族里的其他兄弟姊妹,但现在打开互联网,我们随时都在跟成千上万的人接触、比较,社交网络无限扩大,现在儿童及青少年面临的世界跟我们过去很不一样,心理支持怎么跟上会是一大考验!
【抑郁为什么会让我们选择离开?——视频,中文,梁鸿儒推荐】
梁鸿儒:你现在过的不是你的生活,是抑郁的生活,吃药能保持生理状态,然后去调整生活,找回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过抑郁给你安排的生活。抑郁有生理病征和病因,但要从抑郁安排的生活中走出,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需要其他帮助。
将生理表征当成问题本身,或者将整个抑郁的综合状况成精神层面的问题我觉得都太片面。或者线性地将“抑郁”-“自杀”以因果关系起来也很暴力,这两者只能说相关,但不构成因果。我觉得都太粗线条。我分享一个朋友最近给我的留言,我觉得在什么治疗手段都不见得必然有效的情况下,怎么撑过去,有什么可以帮我们撑过去比单纯病理解释重要:
回想那些年可能我也是抑郁症 ,也许现在还有。但我是幸运的,我有你们陪伴,有各种责任在身,求生欲比较强,会寻求各种方式自救 。”聊天有可能有用,吃药也有用,宗教也有用,朋友和社会支持也有用,体育锻炼有用,etc.
【Sacred Medicine: A Doctor's Quest to Unravel the Mysteries of Healing——书籍,英文,卢美妏推荐】
卢美妏:这是一个出身医生世家的医生,对各种不同疗法的探索之旅。作者Rankin医生身体出现很多问题,发现她从小学习科学的西医无法帮助她,于是开始尝试不同疗法,带著科学跟西医训练的视角,分享各种西医系统之外的疗法。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提供我们很好的视角,并不是要去否定科学跟西医,反而是带著这些理性训练,去寻找其他可以辅佐的疗愈方式。在Rankin医生的探索中,有个很重要的主轴,就是「身心灵」合一,当心理有痛苦、创伤,当然身体好不了,我想这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师非常熟悉的躯体反应。当身体有问题的时候,也要同时做好心灵疗愈,只关注在肉体层面可能不一定能化解。
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五六年前我曾经深陷严重的过敏和身体免疫问题,看了很多医院很多名医,每天不停的吃药,严重起来还要去医院打针。我记得我每天要吃超过七种药,抗生素、类固醇每天都在吃,但怎么样都好不了,一点小刺激(灰尘、小细菌小病毒)就能让我感染。
当时我工作很忙,又到处飞行,后来我开始练习正念、调整自己的生活,无论到哪个国家都维持稳定的心理咨询,非常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神奇的是身体也慢慢疗愈。身与心交互影响在科学研究上早已有诸多佐证,真正的健康是在身心灵上都能保持良好状态,推荐给大家。
Amazon:https://www.amazon.com/Sacred-Medicine-Doctors-Unravel-Mysteries/dp/1683647424 (此书目前没有中文版)
【小桌音乐会——音乐演出系列,英文,叶壮推荐】
叶壮:小桌音乐会,挺好玩的。最近每天睡前放一期,分享与诸君。
Steve:我非常喜欢的系列,美国NPR电台会把各种艺人邀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来做现场演出。Coldplay去演出的那一场我看了好多遍,现场的魅力真是让人欲罢不能。另外也这是个非常棒的发现新音乐人的渠道。
【人类学家也说,不要把性别卡得这么死——文章,中文,梁鸿儒推荐】【考古挖到的优秀猎人,竟有一半都是女性——文章,中文,梁鸿儒推荐】
Steve:两篇文章都是从人类学和考古学角度去探讨历史上性别的来源和塑造过程,通过历史中的多样性现象,或许也能帮我们看见当下想象力和认知的僵化之处。
文章1:https://mp.weixin.qq.com/s/dH5ktE90di1OR7aAPtlxYg
文章2:https://mp.weixin.qq.com/s/AdBnbhupkOXQSj6gxnnCOQ
曹雪敏:想到了之前读过的这本书《逊色:科学对女性做错了什么》,虽然科学追求客观,但过往大多是男性科学家和男性审稿人,很多我们最终看到的科学结论多少带了点性别偏见。不只是性别,还有科学种族主义,只能说研究科学和使用科学的都是人,还得靠科学共同体的机制不断逼近客观和真相啊!
【她用日薪3000元购买母爱:做性感尤物,当豪门千金——文章,中文,梁鸿儒推荐】
梁鸿儒:原生家庭,以及塑造并维持这个原生家庭的环境我们没得选,在出生前有些问题已经存在,并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继续存在,我一直觉得,要回应这些问题和影响,其实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创造性的方式去重构并转化问题和问题带来的体验。在邹雅琦的创作中,她获得了一个新的体验:母爱可以不用绑定在血缘关系上,童年的缺失并不一定要从纠正童年中找回,我们的生命可以被其他人点亮,这样的体验也可以成为作品,为其他人带来启发。
【卢美妏老师的职业生涯咨询师培训课程——课程推荐】
本次课程将借助「人生设计卡」来协助学习,「人生设计卡-职业生涯规划工具」是一套协助人们找到人生方向、设计理想职业生涯的工具。它是专业心理与职业生涯咨询卡牌,也是自我探索成长蜕变的指引,更可以是一款与亲友同乐的桌游。
运用在个别咨询中,可以协助来访者对自己的生涯进行深度探索;在团体培训课程中,让成员透过卡牌操作与游戏活动探索职业生涯发展,也能做为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训练的道具;目前「人生设计卡」已获许多知名高校与企业采用。
8/19-20 苏州 职业生涯咨询师专业培训:
https://mp.weixin.qq.com/s/-zMuWC3PqM9VWOiQcyjrbw
感谢你的阅读,祝你有愉快的一周。如果喜欢我们的newsletter,也欢迎将它转发或推荐给朋友!
【史蒂夫说每周通讯是播客节目史蒂夫说主播Steve发起的基于电子邮件的newsletter服务,致力于摆脱社交媒体的算法围困,改善人们的信息摄入质量,为订阅者提供优质的中英文信息。每周内容由多位往期播客嘉宾推荐(推荐人介绍:https://steve.hedwig.pub/i/steve-shuo-newsletter-1 )订阅本通讯或查看往期内容可以到:https://steve.hedwig.p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