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好,
这是2021年每周通讯的最后一期。这个今年初建立起来的小项目目前已经获得了近1万位朋友的订阅。最近我们内容推荐群里的伙伴们都在感叹,大家从这个群的收获比付出多得多。我也希望各位订阅的朋友们有从我们这里得到有用的内容。
另外分享一则趣闻,推荐群的方可成老师说最近在看研究生申请,其中有一位朋友在讨论媒体膳食的时候专门提到了有订阅我们的每周通讯。与此同时,我决定建立这个newsletter恰恰是因为和方老师做了播客之后,对信息源质量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好玩的循环流动,我们在影响着彼此,深深地连结。祝那位同学好运,如果能够因为这个小细节而增加一些申请成功的概率,那也算是真·订阅者福利了。
祝大家新年快乐!新的一年里让我们一起更多学习、阅读、思考和对话!
另外分享我之前的一条微博:节日的感染力主要不来自装饰或陈设的变化,而是路上的行人们满心期待的样子,哪怕被口罩遮住了也能感同身受。去到想去的地方,见到想见的人,享受令人愉悦的事物,这就是节日的精髓了。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节日创造了一个微缩版的理想生活,让我们保持希望和热情。希望你也多少有些这样的感受。
【你的实际工时,比你感觉到的工时多了大约10%!——论文简介,中文,卢美妏推荐】
卢美妏:对过去不太愉快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会觉得没这么糟,而稍纵即逝的快乐,我们会记得那是一段美好时光。当回忆过去一段时间的工时,是不是也会被“回忆性偏差”(recall bias)的效应影响呢?
最新发表在《医学网路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JMIR), IF=5.43)的研究邀请了每周平均工时大约是66.94小时的内外妇儿科主治医师与住院医师,用标准的规格连续两次询问上一周、上上周、过去一个月在医院的工时,并且用自行开发的app比对GPS自动记录到工时。
研究中的医师app记录到的平均工时是66.94小时,但是由劳检仔细询问的平均工时是60.24小时,低估对自己工时的回忆性偏差在上一周、或上上周的工时估计,同样是低估11.5%-12.0%。进一步分析工时越长的医师,对过去一周的工时低估的程度会越多;对于更久以前的工时,则是记忆会更模糊(对上上周的工时,能回忆的天数更少)。
这项实验证明了人们也会用“回忆性偏差”的心理机制,美化过去的工作时数,对超长工时的过去,我们记得的是工时没这么长,或者更容易去忘记自己经历了多长的工时。
你的实际工时,很有可能比你想像中还要更长,看完这个研究,千万要好好照顾自己呀!把休息时间当成跟开会时间一样重要,安排到你的日程中吧!
论文全文:Wang HH, Lin YH. Assessing Physicians’ Recall Bias of Work Hours With a Mobile App: Interview and App-Recorded Data Comparison. J Med Internet Res 2021;23(12):e26763
【《雄狮少年》:这一次,国产动画崛到哪了?——文章,中文,Steve推荐】
Steve:昨天看了《雄狮少年》,电影还是不错,尤其结尾蛮精彩的,推荐各位有空去看看,另外这有篇不错的评论文章,其中对于广东文化的探讨我觉得挺有启发的,也好奇群里深广地区的朋友们会如何看待。“《雄狮少年》里薄弱的本地叙事和大量香港符号的拼贴,也正是广东自身在流行文化上贫瘠建构的缩影。对香港流行文化符号的滥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工具,试图将我们的目光从单薄的剧情上引开。”
凉意: 谢谢推荐,这几天因为家人的关系一直在跑医院。这个主题真的……舞狮、广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传统与现代化……个个都和我相关,本来应该是“我立刻得去看,去写点什么或说点什么”,可是真实的感受却是一种疏离感,一种又没啥热情的感觉。
我仔细想了一下为什么。那种感觉就是,我家楼下就能听到中学里舞狮的中学生每天练习的锣鼓声,我了解狮头制作的工艺,我很知道什么叫做广东的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人们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那种感觉就是,我知道自己家的牛腩炖成什么味所以不太有心思想知道给北方人做的牛腩炖成什么味。这么说来,这似乎是一种不太想主动向外去展示或讲述的感觉。因为不管怎么对外讲,都似乎是某种符号化的东西,而不是那个东西本身。“如果你想知道那个东西,就得来到这里,在这个现场。”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代表广东,但大概是这么想的。“广东自身在流行文化上的贫瘠”——这很可能只是某种中原中心主义的说法。当一个“北方人”被带着去到顺德的某个早餐店,一大早吃用最新鲜的猪肉做的蒸排骨饭做早餐,然后这个店里放着一整面墙的玉冰烧,每个瓶子上都是一个名字,代表是店家的熟客。如果有人懂拍电影,这个场景就能拍得潮爆了。广东人的流行文化体现在它完全不看重输出,而只看重自己享受。这里当然有很多的傲慢与偏见,但也有很多低调和内敛。
梁鸿儒: 说得太好了。我希望保留这种傲慢和偏见。推荐一个B站up 粤语卜卜斋(https://space.bilibili.com/49637627 )给有兴趣了解生活中的粤语文化的朋友。
【《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作者提摩西·赖贝克——书籍,中文,凉意推荐】
凉意:有说“读书使人明智”,可是《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这本书告诉我们——不一定。希特勒的种族主义思想、发动世界大战,种族屠杀,这些疯狂行为是有思想来源的。而作者巧妙地透过获得封存的希特勒私人藏书(很多上面甚至有希特勒的笔记,表明真的是他的书和有详细阅读过)回溯那些思想如何在希特勒身上汇聚和演化。这本《希特勒的私人图书馆》让我们看到在一个信息和出版发达的社会环境里,信息如何塑造出思想潮流,以及置身其中的我们又可以怎样去打破这种滋长傲慢与偏见的结构。如果说看什么书,成什么人,那你将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媒介食谱?
【《专家之死》,作者汤姆·尼科尔斯——书籍,中文,叶壮推荐】
叶壮:本周推荐《专家之死》。最近这两年里,公众与所谓公知的对立,愈发明显和激烈,“专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角色也越来越走向吊诡。本群的各位,大抵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能读到我这句话的诸位,也有很大的概率深耕行业,成为专家。但是,当专家的能力是一方面,对专家在社会中的定位与挑战的认知,则是另一方面。在过去这几年里,我也会因为说过的话被网暴、被缺少根据地批评、甚至被没来由地谩骂,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在理性的角度安慰了我,也解答了我的一些困惑。
【当我的一个淳化老乡成了网上的“猛人”“狠人”“铁人”——文章,中文,方可成推荐】
方可成:谢谢作者记录的这个大时代小人物,更感谢他帮助我们理解和共情。
【2021我最大的收获——文章,中文,凉意推荐】
凉意:“ 有一个问题是AfD的信徒暂时没有足够底气回答的:‘你把外国人说的那么可怕,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他们吗?你跟他们细致交流过吗?’典型的回答是:‘好吧,没有……但是,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交流?我光在互联网上看他们做的蠢事、说的蠢话都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跟这些蠢货交流?’ ”
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人类面对的问题并没有以国境线来划分,不仅病毒问题如此,其他问题很可能也如此。
感谢你的阅读,祝你有愉快的一周。如果喜欢我们的newsletter,也欢迎将它转发或推荐给朋友!
【Steve说每周通讯是播客节目Steve说主播史秀雄发起的基于电子邮件的newsletter服务,致力于摆脱社交媒体的算法围困,改善人们的信息摄入质量,为订阅者提供优质的中英文信息。每周内容由多位往期播客嘉宾推荐(推荐人介绍:https://steve.hedwig.pub/i/steve-shuo-newsletter-1 ) 我们还成立了志愿翻译团队,将优质的英文信息介绍到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来。志愿者全部是本通讯的订阅者。订阅本通讯或查看往期内容可以到:https://steve.hedwig.p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