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精巧的语言,艺术更笨拙但更有生命力 | Steve说每周通讯 #47

2021/12/24 09:30

见信好,

本周有件大事,是我和Ci总联手做了一个倡导自我关怀的广告项目,在客户方天猫国际的支持下,拍了一条文案写得很走心的倡导视频,另外还联合了100位心理咨询师做了一张联名海报,倡导大家不要忽视身心的小病小痛,不要因为忙碌和怕麻烦别人而总喜欢说“没事”,避免自我忽视成为惯性,养成关注身心不适信号的自爱习惯。

倡导视频可以在这里看见:https://weibo.com/5044759487/L7nNnr6s6 (微信搜这一次别忍着,也可以搜到天猫国际视频号发的视频) 百位咨询师联名倡导海报也可以在我的微博上找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大图看看,应该会发现不少你熟悉的名字。

作为这个项目在心理学领域里负责联络,组织的人,这几个星期忙下来其实有挺多感悟的。比如我意识到了国内心理学行业的集体发声时刻如此至少,以至于找不到能够参考的过往案例。比如要抹开面子到处找同行帮忙感觉特不好意思,但很多时候得到的反馈却又让我特别惊喜。比如心理学同行们对于公众倡导,尤其是借助资本力量和商业行为做倡导的行为看法迥异,从十分认同到十分抗拒都有。

一个无奈的事实是,国内公共教育和倡导工作不像欧美国家有众多资源充沛,资金充足的NGO来进行,加上心理咨询师本身的生存条件也并不是非常四平八稳,所以很难有效地形成有影响力的行业之声。这个项目很难得地争取到了品牌方对于这个行业的兴趣和信任,我自认为是当前大环境下存在最好选择了。当然,我也很尊重每个同行的看法和选择,毕竟这件事情的终极目标是提示,鼓励和支持公众,而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

最后,如果你喜欢这个创意,也欢迎在微博上帮忙转发相关海报和视频。谢谢!

【什么人更爱分享假新闻?——文章,中文,梁鸿儒推荐】
Steve:先说结论,“我们预测低尽责性的保守派(LCCs)会比其他保守派或低尽责性的自由派传播更多的虚假信息。”,你可以读读看文章里这个LCCs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已经立刻可以联系到中国语境下,哪些人群有相似特质了。
Jess:想起之前通讯分享过的那篇“什么人爱信星座”,然后合起来可以出一篇,“什么星座的人爱分享假新闻”。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3KacfFG43cRQE1PJdbNPKA

【香港贫民窟,被老外视作赛博朋克圣地——文章,中文,Steve推荐】
Steve:“(九龙城寨)是肮脏、混乱、贫困、颓废、阴郁的异度空间;是充斥着黑帮、妓女、流民、小偷的法外之地;是因其反权威、反体制等特质而被高度浪漫化的乌托邦;是被无数电影工作者、游戏制作人、艺术工作者奉为缪斯的「人类建筑学奇迹」。”这段历史非常有意思,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群体和单个生命体一样,都是有机生长的。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J0VwEoIDL3wATqxivuprA

【临界中的思考——文章,中文,叶壮推荐】
叶壮:本周我推荐项飙的这篇文章,作为儿时总去大红门买便宜衣服的人,看到这篇探讨之前与现在平台流变的文章,还是觉得很有有趣的。“由于机器学习的引入,外在的、稳定的法律体系将可能被“自我适应、自我迭代和自我完善”的互动调节取代。”

来源:https://m.fx361.com/news/2021/0831/8804380.html

【 《生命是什么》序言节选,作者埃尔温•薛定谔——文章节选,中文,凉意推荐】
节选: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应当对某一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因此,他们通常不会对自己不熟悉的话题发表意见。大家把这个叫作“位高责任重”。但如果我有什么地位的话,我请求为了讨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而放弃这种地位,并且不被相对应的责任所约束。我的理由如下:

自古以来,我们就一直在不懈追求能够无所不包、一统万物的真知。我们把求知的最高学府称为“大学”。这正好说明了,千百年来,人类最为推崇的是真知的普适性[1]。然而,近百年来,知识的众多分支都得到了深刻且广泛的传播。这使得我们面临一个奇特的窘境。一方面,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如今终于有能力开始获取可靠的材料,用以融会贯通所有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对任何个人来说,几乎都不可能掌握比某个专业领域更多的知识了。

倘若我们尚未失去追求真知的目标,那就必须有人站出来;哪怕冒着误导大家的风险,使用不完备的二手材料,也要尝试把所有已知的事实和理论汇集起来。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其他可以解决这个窘境的办法。

对此我深感抱歉。”

凉意:这段短短的序言给我读的想流泪。有一种很汹涌又深邃的情感涌上心头。这段话,是1944年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写的。在我看来甚至可以作为所有科普写作工作者的座右铭。我们不是第一手的研究者,使用着可能不完备的二手材料,冒着误导和打脸的风险。但没有这种冒险,就没有科普。没有薛定谔的这次冒险,人类很可能没有那么快地发现DNA。

这本书里薛定鄂提出的很多观点,比如大分子的稳定性和基因稳定性之间的猜想,启发了后来发现DNA的方向。启发了一大批物理学者加入到生物学研究的行列。而没有DNA和基因工程,20世纪和21世纪的人类可能是另一个样子。这一切,离不开科普写作的勇气。不仅写作,播客、视频、短视频等等,都是如此。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怎样成为他人的灵感或起心动念,但一次次带着好奇地表达和倾听,可能收获未来也可能收获回音。

【满宇的艺术生涯——音频访谈,中文,梁鸿儒推荐】
梁鸿儒:喜欢精神分析的艺术家满宇“跨界”进入社会现场,不被艺术界看好,也不被社科界接纳,但那都不重要,他说“你在那里就好了”。学科的分割不能是我们对自己和对他人视而不见的理由,话语的暴力可能会扼杀对生命的慈悲。这个人深深感动了我。
Steve:访谈来自音频节目《生命力研究共同体》,氛围上中下三集,标题分别是《艺术的自我救赎》(20191218),《绝对意义》(20191225)和《理解往往是暴利的开始》(20191231)。

来源: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23514520/237617362

【《萎缩的我》CONTRACTED SELF——绘画作品,中文,Steve推荐】
Steve:本周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分享,是Steve说的一位听众的艺术项目,我非常喜欢,觉得是一个极为启发人和有美感的示范。我直接用她的话来介绍吧:

哈喽,大家好,我是宸清,也是Steve的听友。大概是17or18年开始听Steve说,当时,听播客给了我很多启发,包括自我觉醒的启示,也有过困惑,也发邮件向Steve求助,也收到了温暖的反馈。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正面的理解,从学心理学知识和课程的学习,开始尝试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参加动力团体治疗,参加戏剧动力团体治疗,学即兴表演,不断的拓宽边界,直到开始长程的咨询,对自我的探索和也越来越越深刻,看到了内心有光照亮,看到了再暗夜星空中白色连衣裙向前奔跑的小女孩儿,充满能量,我热泪盈眶。看到了生命的动力就在自己内心深处。也正因如此,也与过程中的意向对话,探索,我就把它们记录下来,画下来,用文字写下来,于是就有了这个idea——《与我对画》插画计划, 借由插画与文字的表达,试图描绘一条自我探索之路。

梁鸿儒:作为一个回应,我分享的那个音频节目,其实是我参加的一个共同体的其中一个展现形式,其他就是艺术的创作,自发的艺术表达,我常常在画着画着的时候,心里很多东西就用出来了,能找回很多弥散的经验与自己的联系,整合起来会变得很有力量。常常感动到流泪,然后很感激还有这个世界。比起精巧的而诡计多端的语言,art更笨拙但生命力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anqUB7DmKLbRCXSusc-gWw

感谢你的阅读,祝你有愉快的一周。如果喜欢我们的newsletter,也欢迎将它转发或推荐给朋友!

【Steve说每周通讯是播客节目Steve说主播史秀雄发起的基于电子邮件的newsletter服务,致力于摆脱社交媒体的算法围困,改善人们的信息摄入质量,为订阅者提供优质的中英文信息。每周内容由多位往期播客嘉宾推荐(推荐人介绍:https://steve.hedwig.pub/i/steve-shuo-newsletter-1 ) 我们还成立了志愿翻译团队,将优质的英文信息介绍到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来。志愿者全部是本通讯的订阅者。订阅本通讯或查看往期内容可以到:https://steve.hedwig.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