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说newsletter #8

2021/03/22 06:41

【英语语法的沟通功能——视频课程,中文,叶壮推荐】
叶壮:本周推荐一个系列课程,讲英语语法的想当然背后,都有什么道理和根据。我是在youtube上看的,其他渠道不确定有没有。我觉得在我这代人学英语的经历中,很多东西就是“本来就这样,记住就好了”。复数为什么加s,第三人称单数为什么那么处理,被动式为什么这么写,我们从没问过。但这个课,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些我们早就该知道答案的问题。

Steve:我一直都鼓励大家学好英文,但我的出发点既不是民族身份,也不是职业发展,而是信息获取。信息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而是被人们生产出来的,但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生产过程,决定了信息质量的好坏。最近知乎有个提问是“心理学的有效科普为什么这么少?”,我就写了篇答案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0450127/answer/1792152710 这还只是一个例子,各个学科领域其实都有类似挑战。希望你看完之后会更明白为什么学好英文很重要!

来源: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j6E8qlqmkFsau6eDIrAtDR51Aay8sIgo 或者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x411b7Af

【《热锅上的家庭》——书籍,中文,排排推荐】
排排:我看Steve之前搞转发抽奖时给这本书写的介绍就很不错,推荐语就用那个吧

Steve:《热锅上的家庭》作者是家庭治疗的祖宗级人物卡尔·惠特克。上世纪60年代惠特克在发展家庭治疗的时候,就大胆提出来访者不是来访者,整个家庭才是来访者,以及每一段婚姻都是两个家庭在角力并且试图复制自己。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不论是精神分析还是人本主义疗法,都是聚焦在个体来访者身上的。惠特克打破了这种传统,将个体的问题和家庭关系当成整体来对待,这在当时是相当具有颠覆性的。

今天心理咨询在中国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和当时的情况类似,当我们讨论比如个人成长,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的时候,往往容易只看“出问题”的那个人,家庭关系顶多是背景信息的一部分,很少被当做问题的一部分来处理。可是家庭关系每天都在影响和塑造我们,尤其中国又是很重家庭的社会,所以家庭治疗的思维就更加必要了。

现在家庭治疗在中国还没有非常普及,这当中有许多历史因素,不过我认为通过它所提供的系统性视角来理解个人的问题是非常有启示性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就是惠特克和他的学生纳皮尔一起跟一个家庭工作的全过程记录。他们用一整本书的篇幅详细描绘了家庭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以及家庭治疗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剖析和化解。

许多朋友在看了心理学科普之后,都懂得了在原生家庭的关系当中找答案,但是大家普遍被局限在了心理动力学视角里面。这本《热锅上的家庭》可以帮助你用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家庭关系,从而理解个体的问题,我认为是热爱心理学科普的朋友们不可错过的一本佳作。通过思考角度的扩充,你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可以说是非常有助于拓展意识边界了!

【心理学如何填补了后宗教时代的精神空虚——文章,英文,Steve推荐】
本周我推荐一篇Aeon上的专栏,是我近期读过的有关心理学最深刻和发人深省的一篇批判。作者认为心理学在去宗教化的现代社会里替代了神话的位置,成为了现代人的信仰,人类本来需要依赖宗教神话故事去理解世界和存在的意义,当整个世界被祛魅(disenchanted)之后,当我们不再相信外在的神明、道德和仪式的力量后,所有想法, 感受和意义感的产生都聚焦在了人的mind里面。而心理学就是这样一个将人的内在世界无限丰富化,从而填补了这个信仰空间。心理学关注自我身份,以及意识与肉体的联系,试图通过这样的渠道去为现代人提供意义,缓解存在主义焦虑,但是这些解释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死亡的终极性,所以最后作者说:“Psychology as mythology delivers at the same time too much and too little.”心理学作为一种神话,传达了太多东西却又什么都没给我们。

来源:https://aeon.co/essays/how-psychology-fills-the-gap-from-the-disenchantment-of-the-world

【《动物狂想曲》——番剧,日语中字,梁鸿儒推荐】
梁鸿儒:社会有个隐含的教养就是“我们都是人,不能做出禽兽的行为”,但显然我们是做得出来的。那如果我们首先承认自己身上的动物性,然后再去反思那么多有野性的动物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要形成公共规范会是怎样的情景?我认为《动物狂想曲 / BEASTARS》就是带着这样一个好奇而做出的一个隐喻。这里生活带着兽性居民,他们的行为都带着动物性的特征: 不断发情的兔子,要定期脱毛的犬科,定期下蛋的鸡,会忍不住吃肉的肉食动物,而肉的来源就是其他草食的居民,相对平和的校园但贩卖肉类的黑市也存在于这个城市里,狮子为了当上市长而通过整容让自己的样子显得和善。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相处时的战战兢兢,以及反过来肉食想要与草食维持友谊的小心翼翼等等。而主角作为一头情感细腻,充满自我怀疑的少年狼,他在不断寻求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的路上。最后我们可能发现,兽性只会让人回归动物状态,而权力和利益的狼狈为奸才是真正让人成为禽兽,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

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8542/

【我为什么会想跟一机器人谈恋爱?——文章,中文,凉意推荐】
凉意:其实我特别唏嘘地看着很多人得出“还是AI懂我啊”的结论。AI懂爱,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思考什么是爱。爱是一个舒服的情感浴缸吗?你是享受AI还是真的爱AI,那你会怎么帮助AI?你有什么能给予AI?人类其实有同理心的潜力,有相互理解的潜力。但当下的社会和文化太让人失望。越来越原子化,越来越害怕对话,交心。这不是AI的胜利,这是人的败退。可是乐观一点,我又希望AI击败人类,透过类似阿尔法狗的方式帮助人类进化。我们跟AI学习同理心,并不羞耻,人机协同进化未尝不是一个出路。在最粗暴的应用场景里,比如说,让你爸妈跟这个AI聊几个月,他们就不再催婚催生了,不香吗?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tLiOohrgIEc085GbNh8lA

【1931 年生的王秀凤——文章,中文,方可成推荐】
方可成:推荐一下这篇文章,是对一个90岁女性人生的记录。在女性地位极低的社会背景中,出身社会底层的她遭遇了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艰险,又以我们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抗争精神走到了现在。她的个体故事折射了时代变迁,也展现了人的强大意志力。

Steve:我也看了这篇,太难了,只能说中国的好故事太多了,但是许多都不让讲出来,而今天能上银幕和屏幕的都是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XeChdkR9e2sxbjajBJhcA

【《幸福的陷阱》,作者路斯·哈里斯——书籍,中文,Jess推荐】
Jess:最终,我们能稍有控制的只有两件事: 注意力和行动。至于身体感受、想法、情绪、自然灾害、国际事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能否升职加薪,全都在控制之外,就别费劲了。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地;把行动放在价值/意义导向的可见将来。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事实和感受(包括你的压抑、不安、孤立、羞耻、没存在感);然后基于自己珍视的价值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小都可以,比如看五分钟的书、与一朵花相互注视)。

这就是ACT (接受与承诺疗法)的精髓: 接纳你的体验,坚持你的价值,付出最小的行动。ACT还有一个很让人深思的大胆宣言——“幸福不重要”/ “幸福是个坑”,也就是这本书的标题所指。 在你走向承诺的路上,苦涩或迷茫都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只需要接受它们。而幸福,根本不是目的地,因为你的生活已经会被每一个小行动充实了起来。

所以,就在此刻,下个五分钟里,你可以做出什么符合你价值的小行动?

【奶爸大胆开麦:男人带娃没问题!——文章,中文,Molly推荐】
Molly:本周推荐这篇奶爸日记,社会需要更多元的男性榜样,创造出丰富的育儿经验。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SZBSYHni2TRgAHzQ5VYhrw

最后分享一句最近引发我思考的话:"Character, like a photograph, develops in darkness." — Yousuf Karsh

人格和照片一样,只有在黑暗中才能显影(develop为双关,既可译为发展,也可译为冲印、显像)

祝你有愉快的一周!

Ste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