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说newsletter #7

2021/03/15 06:38

展信佳。

有订阅的朋友提到最近newsletter分享品质有下降,我觉得这种感觉或许是有道理的。最近我们内容分享群的确不如一开始那么兴奋和活跃了,新鲜感过去之后,重复性的节奏无论如何都会建立。重复,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唯有重复才能坚持。

这两天我私下和群里的朋友们聊了聊,主要是询问他们在这件事情的参与上有什么阻碍因素,有什么是我可以更多帮忙扫清障碍的。这样的提问方式很重要,我不是在指责,也不是在催促,而是带着合作精神去看看有什么是我能为你做的。朋友们提了一些很好的反馈,比如有时候真的就是会忘记分享,也有的时候看到其他分享者写的精彩评论,就觉得自己在粘贴链接的时候也得写点什么,还有的朋友只是单纯因为近期工作忙碌,或者因为在攻坚一些特定课题,看的都是专业向书籍不适合分享。

通过这个对话过程,我了解到了大家各自的感受和立场,也更明白了要坚持运营这样一个小团体的挑战所在。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也是愿意让各位看到这一封封信背后发生的一些小事,为这个小小的信息分享项目增添一点人性化的意味。

以及,newsletter会坚持更新,我也会不断拓展分享群的阵容。不管是播客也好,还是newsletter也好,我都并不追求一时的热门和爆款,而是用习惯和坚持去一点点塑造我理想的精神生活状态。任何事情持续做5年或者10年,都是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意义的。

谢谢你的支持与理解,

Steve

【李叫兽的公众号——公众号,中文,凉意分享】
凉意:这周我想分享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公众号,一个曾经在过去几年在某个专业领域红极一时的人:李叫兽。

如今,在微信里怎么传播怎么写作怎么表达已经很成套路广为人知了。但是在几年前,那个微信刚刚爆炸的节点上,把怎么写文案,怎么理解互联网传播率先讲得简明易懂的人里挑一个做教材的话,我会选李叫兽。尤其是当年那篇《X型文案 VS Y型文案: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至今可以作为很好的传播学教材。甚至已经不仅在教写文案,而是教怎么具备基本的同理心。洞察用户需求如今已经是产品经理乃至职场必备素养,而把这些东西常识化的路上,就有李叫兽在上游。

回顾一个5年前红极一时的人,我觉得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历史观察。因为有时候谈起历史,都是几百年为基本尺度的,哪怕当代史,很多也距离我们三十年以上了。可是刚刚过去5年的事情,很多却对当下很有镜鉴意义。短短几年间,一些浪潮就席卷而来。它们几年前是什么样子的,那些几年前如日中天的东西,后来又怎么样了,去哪儿了。我觉得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思考。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MxOTczOA==&mid=502958132&idx=1&sn=3b7cbfe39fdff22acda7e74b77d62c21&chksm=084f0be13f3882f75b0c2eee7a4b19d93b11323db8635e6d5baee9bedd4bbd601eef2d965d42&mpshare=1&scene=1&srcid=0104Ma9j2z7PF2CtobD3Uh92#rd

【丧、病、死:台湾电影新纪元——文章,中文,王喆辰分享】
Steve: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对台湾电影有长期关注,也认为研究台湾电影是理解整个中国电影史很重要的部分。最近几年我看过的几部印象深刻的台湾电影比如《大佛普拉斯》和《阳光普照》都有在文中讨论到。相比于大陆电影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台湾电影对生活的坦诚的剖析与批判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是相当可贵的。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s4IXD8JHUZKRC8_MNWViQ

【《人类成功统治地球的秘密》,作者约瑟夫·亨里奇 ——书籍,中文,叶壮分享】
Steve:摘录一段原文:“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演进不同,因为我们是一个文化物种,人类互相学习积累下来的文化,历经数代人的传递和改进,已经形成了一套庞大复杂的技术技能经验,这是一个人的才智经历穷其一生也做不到的。如因纽特人的雪屋,火地岛人的弓箭,斐济人的鱼图腾,数字,文字,珠算....因此,自然选择更佳亲睐更优秀的文化学习者,这是一种“文化——遗传协同演进”。集体智慧,是人类取得成功的秘密。”我一直都很喜欢读涉及到物种历史、进化和文化发展的书,因为要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光分析当下现象是不够的。对人的理解,应该始终记得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里去看,就好比一个人想赚钱,就必须看看宏观的经济形势一样,虽然可看可不看,但是看一看真的会很有益处。

【戏剧新生活——真人秀节目,中文,Steve分享】
Steve:我平时比较抵触真人秀节目,这部是C总拉着我看的,看完之后觉得好的内容真的可以存在于任何品类里面,只是需要我们去发掘而已。这个节目是黄磊做的,简单来说就是他拉了一帮国内顶级的新老话剧演员,在乌镇进行为期2个月的生存实验,看看他们能否靠演话剧养活自己。

这个节目我个人认为非常有趣的点有三个,第一是目前大多数娱乐导向的节目都是年轻流量明星做主角,颜值虽高,但是开口讲话和为人处世并不是那么有趣。这节目的参与者都是老戏骨,有头脑,有文化,也没有太多偶像包袱,大大提高了节目整体的可看性和娱乐性。

第二是节目里呈现了许多完整的话剧作品,演员们的编剧和表演功力也是国内顶尖,很容易看到让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好作品,让节目不光娱乐也有深刻。我个人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叫做《巴西》的剧作。

第三,主要参与者都是中年男性,一方面他们有成熟男性的智慧、沉着和温暖,另一方面又因为职业的缘故在人格当中保留了单纯和童趣,并没有彻底油腻化。这样的男性形象在当今舆论里面其实是非常罕见的,也算是提供了一些非典型的,值得参考的男性气质示范。

【今天的“言论自由”,已变为“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文章,中文,陈迪分享】
Steve:这篇文章是陈迪老师的内容,其实是和他聊天的时候分享给我的,刚好他也参与了newsletter的分享群,于是就作为他的分享发布出来。这篇文章谈到的观念市场vs注意力市场的问题,言论的武器化以及拥抱同温层都是当下公共舆论存在的重要病症。我和陈迪也有类似的感受,认为这样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至少有两件事情是我们可以坚持做的:一是对所见的问题进行批判,试着在批判中靠近真理,二是始终坚持对言论自由和精神独立的不懈追求。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AbagBvLLtEwi26o15qD1kg

【《巨浪下的小学》,作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书籍,中文,林子人分享】
林子人:今年3月11日是3·11东日本大地震十周年,将一部讲述震后灾区故事的纪实作品《巨浪下的小学》推荐给各位。《巨浪下的小学》的作者是《泰晤士报》亚洲主编兼东京分社社长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英文书名(Ghosts of the Tsunami)并不只是一个隐喻——他真的在书中记录了很多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流传的鬼魂传说。前段时间我采访了帕里,他表示“这不是一本关于事实的书,而是一本关于自然灾害中的个人经历的书”。在他看来,日本东北地区的居民不断讲述这些故事,这个事实本身是有意义的,他们是在以这种方式阐述历经灾难后人们共有的一些痛苦。

当然,帕里的书中还讲述了另一个层面的“亡灵”——日本社会的政治失败。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大川小学的悲剧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海啸中,位于宫城县石卷市雄胜町釜谷村的大川小学因疏散不力,导致84名师生丧生,被洪水围困的78名孩子中只有4人生还。在事后的调查行动中,悲伤愤怒的家长们发现政府官员一再掩盖疏散措施的漏洞,把事件定性为意外而非人为的悲剧,借此推卸学校和政府的责任。石卷市政府或教育委员会没有一人因此事故被解雇、处罚或正式批评。即使大川小学的家长们于2016年打赢了与石卷市政府的官司,获得了超过1000万英镑的赔偿款,仙台地方法院也未在判决词中要求校方和教育委员会相关人员担责。帕里在书中记录的日本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特征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很熟悉的。阅读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当代日本,或许也能帮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的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日本舞蹈《胎儿之梦》——视频,Molly推荐】
Molly:我很想推荐一个日本先锋的舞蹈形式——“舞踏”。舞踏用艺术的形式去直面黑暗、脆弱和死亡,令我重新思考对“美”的定义。这段时间一直探索身心连结,接受肢体表达训练,用身体去表达情感。我的老师曾在日本学习过舞踏,也用这些看似“恐怖”“乖戾”“奇异”的舞蹈表演形式,去帮助自闭症儿童,进入到ta们的内心世界。

Steve:真是开眼界了!舞踏真的是很诡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过视频下面的高赞评论对舞踏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阐释:舞踏就是要塑造一个完全没有美感的人物。在60年代的日本极度追求西化,但当时形体不过关的日本人演绎不了芭蕾为代表的西方艺术,加上战败的反美呼声很大,舞踏便出来了,表演者通过将身体扭曲,变形来打到原始自然的表演状态,为了尽力和西方审美中只有形体美才能表演相违背,表演者甚至要10天不吃饭来塑造一个饥饿,真实的底层人民。

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x411W7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