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好!
天气热起来了,但也希望你在专注的阅读和深入的交谈里找到宁静。以下是本周的分享。
【反对”自然“育儿法——文章,中文,newsletter翻译团队翻译】
译者一漫漫: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照顾到孩子的需求,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模式,有能力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乃至婚恋关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养育孩子呢?需要回归到原始狩猎时代那种时时刻刻关注孩子需要的自然育儿法吗?当今时代的女性,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外出工作。而在人类历史上,这种情形从未出现:原始部落中,周围的人会帮助母亲照顾孩子。这篇文章的作者告诉我们,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正确的育儿方式。我们人类的适应性很强,母亲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Steve:大家都很熟悉John Bowlby的依恋关系理论(讲焦虑型、回避型、安全型依恋那个),Bowlby描述的那种安全型依恋实际上是他对亲子关系的一种理想化:核心家庭,母亲和孩子有大量时间相处,母亲及实地回应孩子的所有需求,包括在身体上保持亲近的接触。而本文从不同角度说明,这种理想化并不符合人类进化历程中大多数时候,大多数情况下的现实。亲子关系的情景非常复杂,总是在不断变化,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母亲总是会回应幼子对食物的需要,除此而外育儿方式真的没有所谓最自然和最优的方式。希望读完了你也可以从“我不是安全型依恋”的自我否定当中跳脱出来,看到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译者:钟纯,范丹,一漫漫,陈宇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987654
【Undefining My Masculinity,作者Justin Baldoni——书籍,英文,Molly推荐】
Molly:说到男性性别意识,想推荐这本最近在看的书,Man Enough: Underfining My Masculinity by Justin Baldoni,里面描述了很多具体的社会对于男性的期待,让男性感到“不足”的地方。从他的叙述里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可能性,不只是重复二元对立(男性气质vs.女性气质),也不是从女性视角去看男性气质,而是从个人体验出发去反思社会期待和自我重建重新定义,给了我很多的洞察,十分推荐。
【陆庆松:螺丝不肯拧紧——文章,中文,凉意推荐】
凉意:虽然已经是刷屏级的文章,但还是想推荐。我心目中的本周最佳,没有之一。最自由的人有最深的牵挂,最慵懒的人有最厚的热情,最包容的人有最美的执着。活得那么的是个——人。并且,这段形容还没有它和他一半的好。
【文学理论课程全集——视频公开课,中文,叶壮推荐】
叶壮:我本周推荐最近突然火起来的一个课程,来自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很多人热衷于读书,也有不少人喜欢写作,但是看得多写得多并不意味着懂的门道多。文学本身的理论,其实对于相当多与文学亲近的人来说,依然陌生。很大程度上,这约等于结婚而不了解伴侣,养娃而不了解孩子,虽然这不耽误你做出结婚与养育的行为,但很可能会有损于你在这些领域的决策水平与行为质量。在海量内容随时被生产的今天,与其抱怨你不待见的土味、自动生成的字幕和垃圾话脚本,尝试了解文学背后的一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我们建立起审美的护城河。
【丹尼.奥布莱恩:界面非界限:如何通过竞争性兼容保证网络多样性及其主权?——文章,中文,方可成推荐】
方可成:这篇演讲来自电子前线基金会(EFF)的战略负责人Danny O‘Brien。电子前线基金会是一个国际知名的维护互联网上公民权利的非政府组织。在这篇演讲中,讲者回顾了John Perry Barlow等互联网前辈的理念,讨论了今天网络世界里的各种“墙”都是如何被建起来的,也提到了如何重建去中心化网络的设想。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这样的设想自然是激进的。但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心化垄断带来的诸多弊端,不妨从这些带有激进色彩的想法中获取一些灵感,想想我们的互联网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地久天长》,王小帅导演——电影,中文,梁鸿儒推荐】
梁鸿儒:本周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让我又忍不住再看了一次这部电影。
Steve:看过!好看!两口子的演技太太太好了
梁鸿儒:真的,而且这里面的伤是哑口无言的
Steve:对,张力非常强,我觉得真的是中国式家庭表达情感的经典代表,把“不表达也是一种表达”发挥到极致了。
【费米悖论震撼解释外星文明为什么找不到——文章,中文译文,Steve推荐】
Steve:“对应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宇宙里就有100个类似地球的行星”,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从未真的接收到地外文明的信息,这是为什么呢?这篇译自Tim Urban的博文介绍了费米悖论和I,II,III型文明的概念,以及整个宇宙里文明发展的推测,是一篇非常开眼界也非常震撼的文章。
另外喜欢玩模拟经营类游戏的朋友也推荐《戴森球计划》,一个由重庆独立游戏工作室柚子猫开发,上市一周销量超过35万份的国产精品。
【无论如何都成立的生孩子理由——文章,中文,Steve推荐】
Steve:最后再推荐一篇我自己的文章,从上周开始我决定每周认真写一篇东西,这里是第一周的作品,分享了我对于要不要生孩子的一些深入思考。写这个主题是因为,生育的思考现在普遍都是靠公众舆论来判断和结论的,但是人们很少站在个体层面思考自己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一旦建立了就会稳定存在,而外在动机则会跟不上环境和时间的变化,所以就有可能出现年轻时不想生,年纪大了又后悔的情况。内在动机的思考其实挺困难的,因为需要面对一些颇为沉重的议题,比如意义和生死。有时候为了逃避这种沉重,我们宁可把所以注意力聚焦在他人和社会的观点上。这篇文章就是在试着让这种思考重新向内回归。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9evMY0dDDMZa8YM6oaGog
我的每周专栏会在newsletter里发送,或者也可以去我的公众号@史秀雄Steve 订阅。
感谢你的阅读,祝你有愉快的一周。如果喜欢我们的newsletter,也欢迎将它转发或推荐给朋友!
【Steve说每周通讯是播客节目Steve说主播史秀雄发起的基于电子邮件的newsletter服务,致力于摆脱社交媒体的算法围困,改善人们的信息摄入质量,为订阅者提供优质的中英文信息。每周内容由多位往期播客嘉宾推荐(推荐人介绍:https://steve.hedwig.pub/i/steve-shuo-newsletter-1) 我们还成立了志愿翻译团队,将优质的英文信息介绍到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来。志愿者全部是本通讯的订阅者。订阅本通讯或查看往期内容可以到:https://steve.hedwig.pub/】